2019第七届“艺术长沙”开幕式于12月7日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。展览分为湖南省博物馆、长沙市博物馆、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三个展区,呈现包括罗中立、段建伟、杨茂源、何岸、梁远苇、李津、刘庆和、武艺、王迈、傅瑶十位艺术家精彩作品。
艺术家罗中立(中)在展览现场
此次罗中立个展“归去来”呈现于湖南省博物馆展区,由策展人舒可文策划,展出罗中立近30年创作的26件作品,历经了从用西方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到用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,以及最近的用中国语言讲述西方故事的演变过程,力图呈现艺术家几十年以来艺术探索历程。罗中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语言演变轨迹的背后,是他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在面对传统文化时的文化自觉和自信。
雅昌艺术网、艺术头条对话罗中立
雅昌艺术网:艺术长沙举办至今已经十多年了。您对艺术长沙的印象如何?
罗中立:作为一个两年举办一次的展览品牌,艺术长沙的学术性和艺术性在圈内是公认的,加上湖南卫视等湖南本土广电传媒的推广,一直以来做得有声有色的,打造了一个以长沙为中心、全国艺术家都非常认同的展示平台。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性格,艺术长沙的性格非常独特,与它的发起人谭国斌先生密切相关。我相信,这个性格还会一直保持下去。
我很早已经就开始关注艺术长沙。谭国斌先生曾经多次想我发出邀请,以前因公务等诸多原因一直没有成行。直到退休后才有时间考虑这个事情。
《父亲》版画引围观
雅昌艺术网:此次参展艺术长沙有何契机?
罗中立:当时谭国斌先生邀请我过来湖南省博物馆看场地,我当时还没有决定是否参展。我在博物馆看到他们的布展水平、工作态度后,我觉得,湖南省博物馆是一个很有质量和水平的展览场地,是值得信任的。当时正在展出吴冠中先生的展览“风筝不断线—走进吴冠中的绘画世界”,观众参观的盛况也让我印象深刻。回去之后,我就跟谭国斌先生联系,定下了此次行程,我的作品就在吴冠中先生当时办展的场地展出。
我也是想借此机会表达对吴冠中先生的敬意。当时《父亲》送到北京参加评选时,吴冠中受中国美协邀请是专家团成员之一。我后来听其他评委转述,是吴冠中先生主张把这件作品由当时的《我的父亲》改成了现在的名字——《父亲》。吴冠中先生还说,我相信罗中立也会同意我这个提议。我觉得改得非常好,由此跟吴冠中先生结下了缘分。当时台湾三艺术基金会为我成立罗中立奖学金时,我特意邀请吴先生为奖项题名。如今25年过去了,奖学金一直在持续,吴先生题的这几个字也会永远用下去。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。
所以,在这里举办展览,对我来说是代表了两代人的传承,有一种师生超时空同台和对话的感觉。这个展览对于我来说,非常有意义。
观众在《春蚕》展览现场
雅昌艺术网:请您介绍一下本次展览的情况。
罗中立:本次一共展出26件作品,时间跨度超过20年,其中包括《春蚕》原作和一件《父亲》版画。《父亲》和《春蚕》都是我在大学时期创作的,大三时期完成《父亲》后,就接着开始创作《春蚕》,最后完成于毕业创作之前。当时,我想要用两个肖像来完成父母亲的主题,但不想用大家很容易就想到的形象来表达。
《春蚕》表现的是一个母亲形象,借用了李商隐那句诗——“春蚕到死丝方尽”,突出了里面的“春蚕”。在中国很长的古代社会中,一直沿用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。所以,把母亲安排成一个养蚕的老人形象。再来,母亲那一头白发跟蚕茧很像,表现的是勤劳、含辛茹苦的传统母亲形象。这次能从龙美术馆借展成功,也要特别感谢王薇馆长的大力支持。
《父亲》原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。本次原本打算借展,正好赶上了中国美术馆的作品批量修复计划。中国美术馆正在组织馆藏作品批量修复,邀请了来自美国的专业修复专家团队。这是一次系统性的修复和梳理,非常有远见。修复之后,《父亲》还会配置专门的保护外包装,就相当于一个密码箱,“老人家”出门会更方便,也更安全。《父亲》是中国美术馆出门展出最多的作品之一。作品修复完成后,又有了妥帖保护,出国展出时就是我们国家对艺术高度重视和关注的最好证明。这表明,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重视和珍视。所以,这次《父亲》没能达到现场展出。
罗中立早期作品
雅昌艺术网:除了这两件代表性作品之外,此次还展出了哪些重点作品?
罗中立:策展人舒可文为了此次展览做了大量的工作。我来现场看了之后,我是非常满意的。她在我的两个时期分别选择了三组主题相同的画:让路、吹蒲公英、洗脚,时间跨度很大,而绘画语言完全不同。在前期作品中,是借用西方的语言讲中国故事;在新千年以后的创作中中,很明显就能看出是从民间美术中抽离出来的。舒可文不仅找出来了三组对应作品,还利用两面对应的墙做了清晰呈现。
从现场可以看到,我的绘画语言演变不是沿着一条线索很一帆风顺地过去,有时候会有反复,我会把以前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再拎回来。我后期的作品主要有后期风格和重读美术史两个部分,在创作时间上是先有后期风格,后有重读美术史。
大家都知道,油画从西方传过来,变成了中国当下特别是年轻一代特别喜欢的画种。如何在学习之后变成中国艺术家自己的表达,这是我回国以后一直以来的追求。我一直在做一个课题: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,如何在自己传统里找到具有当代性的审美图示。这句话很简单,但是实践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。简单点说,我就是要用中国画讲中国故事。
我的诉求在重读美术史系列里就更明确了,将西方美术史用我们自己的语言重新诠释一次,是为了突出绘画背后的意思。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,在自己的文化传统里寻找极具原创性的、鲜明的艺术风格,其实是一个中国艺术家以他拥有的文化身份所作出的一个宣言。我们是学着西方美术史过来的,我进行重新诠释和解读的时候,突出的是一个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自觉。
罗中立作品“重读美术史”系列
雅昌艺术网:这也是“归去来”这个主题的来源吗?
罗中立:这个主题是由策展人定下来的。正好切中了我的主题,是我创作的灵魂之处。
我们没有沟通过,所以,她看画的时候是不是有我的这种同感,是不是跟我的出发点一致,我是不知道的。一件作品出来,每个人的解读是见仁见智的,对于作品的理解是可深可浅的。我觉得,一般读到语言这一层就行了,能够从这些作品中能看到我追求艺术语言表达的演变过程,从早期作品借用西方的体积、造型、构图和光影效果,到后期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刺绣、门雕、浮雕等民间系列元素。可以说,“归去来”的核心,跟我这几十年的艺术追求,和我内在思想的表达是非常吻合的。
雅昌艺术网:您这些年一直在创新,但是您又说您这些年都是在“炒冷饭”。这是为何?
罗中立:“炒冷饭”其实是和这个主题一致的。我一直都在从事乡土题材创作,这是其一;其二,我不是大巴山人,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。在与大巴山的接触中,我觉得,大巴山的生命力代表了我的根和土。这个根就是我们文化的根。所以,我的毕业创作是《故乡》,指的就是我艺术生命的故乡。
我回国后一直在乡土题材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。很多人看我的画,可以看到我在追求自己语言的道路上不断变化,演变轨迹非常清晰,前后几十年的变化非常大。但是更深层次的,是我作为中国艺术家和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自觉,以及和对自己文化的自信。当我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找到了具有当代性地视觉图示,在翻开世界美术史时,就会发现,这是独一无二的。这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努力的方向。此次展览是我阶段性的展示,将来我会沿着这条路会继续走下去。至于能走多远,就要看以后了。
展览现场
雅昌艺术网:您在重庆的新个展也在同期展出。两个展览有何联系?
罗中立:这两个展览的开幕时间前后相差一周时间。两个展览的脉络大致相同,相比之下,“归去来”是一个浓缩版本。重庆个展因为是在学校展出,属于“近水楼台”,没有作品运输方面的制约,作品数量会更多一些,在变化过程的呈现上更加完整。我会把自己的一些小幅作品都放在放里面。
雅昌艺术网:这是您的作品首次在湖南展出,您希望得到哪些反馈?
罗中立:不管是以前的《父亲》,还是近期新作,我所有的作品表现的都是人性。大部分人会看到我在绘画语言的变化,也会有人看到我更深层次的表达,那就是,我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自觉和自信。
雅昌艺术网:谢谢!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